Argentina  

2004 年的金牌得主:阿根廷國家隊,他們值得進入名人堂。

by Evin Demirel

上週五,在麻省春田市,奈史密斯籃球名人堂擴張到 335 位成員。越來越多的球員、教練、貢獻者、裁判、球隊,都代表著不同的背景,在過去幾年的入選者,有這項運動初世代的非裔先驅者、有推進美國夢幻隊時代來臨的立陶宛人(Sarunas Marciulionis)、有兩支女子籃球隊,甚至是首位歷經過器官移植的名人堂成員 Alonzo Mourning。

但是儘管名人堂豐富的多樣性,仍有個障礙得被打破:名人堂裡的十支球隊都是美國球隊。而第一支進入名人堂的非美國球隊,應當屬於 2004 年奧運的阿根廷國家隊。就為了他們曾痛擊充滿超級巨星的美國隊,一路殺往金牌,這絕對值得紀念。但阿根廷還做得更多,如同 ESPN 的 Zach Lowe 在 B.S. Report 所指出的,他們呈現出一種風格、一個發展系統、形塑一個基礎,這也讓美國重新復活,並以此為本統治過去六年的是界籃壇。

「我想這支球隊肯定值得名人堂所考慮的,」美國籃球主席 Jerry Colangelo 說:「當我在 05 年出掌美國國家隊時,我被要求去改變文化,我看到其他國家所做的都是『國家隊的概念』:不是當世錦賽或奧運要來臨時,才找來 12 個球員好像在組全明星隊一樣,而是要發展國家隊計畫,夠深度的球員陣容。」

04 年的阿根廷國家隊,他們一路從青年隊打上來,並在最後給美國隊上了一堂連(美國國家隊教練) Larry Brown 都無法達到相同效果的課程:「不要以為你穿上美國隊球衣,就自認上場就能贏球。」這也是 04 年奧運敗北後 Allen Iverson 的發言。整個體系的重建於焉開始,球員不再只是賽前一兩個月才來參加訓練營,他們預計都得參與訓練計畫至少兩年,而國家隊大門也向那些更聰明、非明星球員,如 Tayshaun Prince 跟 Kyle Korver 這樣的角色球員敞開大門。

隨後帶來了三面金牌,這些改變培育出延續性及深度,給予美國隊希望;儘管美國隊正面臨八年來最險峻的風暴,連續拿下三面國際賽冠軍的美國隊,正在本週開始訓練,準備 2014 年的 FIBA 世界盃,本屆世界盃於 8 月 30 日在西班牙舉辦。

美國隊內有許多球員退賽,包含 Kevin Love、Blake Griffin 及 Kevin Durant,這些會被歷史記住。但他們遇到的問題還比不上阿根廷國家隊,阿根廷將少了球隊領袖 Manu Ginobili,這位 37 歲的 NBA 球星還正從他右腳的應力性骨折中復原;而過去 15 年的其他阿根廷主力球員,也不會參與賽事,加上 34 歲的 Luis Scola 表示他可能會因為抗議阿根廷籃協,而拒絕上場。

如果這是阿根廷籃球最偉大世代的引退,或許這樣安靜的離開很適合他們,因為他們當時在 2002 年的起步也是如此靜悄悄。在當年還稱做世錦賽、於印第安那波里斯舉辦的賽事中,國際賽事經驗豐富的超級巨星如 Jason Kidd、Ray Allen、Kevin Garnett 都沒有出賽。

阿根廷賞了美國隊在後夢幻時代的第一敗,「讓這支雜牌美國軍跌到第六名,這是國際籃壇一個最美好的時刻。」Yahoo 體育的 Adrian Wojnarowski 這麼寫道:「美國籃球沒有系統、沒有靈魂、沒有遠見,球隊組訓充滿輕視與傲慢,使得最終被無情的阿根廷籃球給擊潰。」

馬刺總管 R.C. Buford 告訴 Wojnarowski 說:「阿根廷的球風、對國家隊的熱情、關心隊友的方式,都是美國組訓所缺少的。」Buford 說輸球並沒有打醒美國隊,反而阿根廷卻對他們之後的敗北以致只拿到亞軍而耿耿於懷,這促使他們在 2004 年的奧林匹克更加強大。Buford 回憶道:「美國球員以最快的速度,在球隊旅館趕著搭上豪華轎車好盡快離開印城。」


第六名以及美國人的漠視,讓國家隊組訓內部有點擔憂,這並沒有在美國媒體引起軒然大波,可能是因為這些輸球的球員--Brad Miller、Elton Brand 及 Andre Miller,並非名將;或許另一個大原因是:差不多兩億美國人更在意奧運而非 FIBA 世界盃。

在 2004 年,美國派出了更強的球員前往雅典,但並沒有效果,Tim Duncan、Allen Iverson 以及年輕的 LeBron James、Carmelo Anthony 與 Dwyane Wade,並沒有太多一起打球的經驗,或是習慣 FIBA 的規則,他們在敗給波多黎各與立陶宛的比賽打得糟透了。很快的美國重新凝聚,在八強賽以 102:94 擊敗之前全勝的西班牙,看起來似乎又將直指金牌,只是又在四強賽碰上了阿根廷。

美國隊完全沒有機會,或是說,他們有機會,但錯失太多球了,美國只有 42% 的命中率。與此同時,阿根廷卻靠著美國破敗的外圍防守,在三分線上以 22 投 11 中的表現,擊沈了美國,89:81 帶走勝利。

Argentina  

攻下 29 分的 Manu Ginobili 帶領全隊的進攻,毫無疑問他已經預約名人堂的一席位置,他生涯還擁有四座 NBA 冠軍、一個歐冠冠軍、一面奧運金牌。但並非個人表現造就這個終極的不同,是因為 Ginobili 與隊友 Alejandro Montecchia、Pepe Sanchez、Walter Herrmann 與 Andres Nocioni 間的化學效應。「那是支球隊,」Jerry Colangelo 說:「因為他們一起打球許多年了,他們從業餘時就一起成長,成就了籃球典範。」

是該將 Ginobili 及他的隊友、教練送入名人堂了,提名程序應當盡快展開,如同該世代的籃球名人堂歷史學者 Matt Zeysing 在一封公開信中所說:「球隊的提名並沒有真正的指導方針。」名人堂入選過許多球員以及許多他們在不同時期所分別效力過的球隊,如同很多前例:哈林籃球隊以及 1960 年、1992 年的美國奧運代表隊。

「我想當我們來到(名人堂)這,我們更該將焦點放在球隊上,」Colangelo 說:「基本的原因就是,我相信籃球是個團隊比賽,當它以團隊概念運行時,其運行如詩。」

美國該感謝 2004 年的阿根廷國家隊,他們教會美國謙卑,並讓美國打開心胸去看看其他地方的籃球是如何運行。這場失利創造一個「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情況,Colangelo 回想道:「我看著阿根廷、巴西、西班牙以及其他國家,都有國家隊概念,他們有系統去培訓球員。」

這些影響開始在美國國家隊以及 NBA 的戰術層面都可以看到,冠軍聖安東尼奧馬刺就是先行者,而多倫多暴龍也靠著義大利籍的副總裁組建了東區最有希望的年輕球隊,與此同時,看看即將興起邁向 2015 季後賽的的克里夫蘭騎士,也找了以色列-美國雙重國籍 David Blatt 出任新帥,他自 1981 年後都在海外打球與執教。

歷史上來說,美國在男子籃球上一直都是最有統治力的,這給予美國一種向世界傳達籃球以及相關文化的情懷與動力,但如果美國想要維持在頂峰,他們得向其他國家學習,如同其他國家充滿熱情地向美國學習一樣。

讓 04 年阿根廷奧運代表隊進入名人堂,將會保證這永不忘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怪 的頭像
    阿怪

    銀黑軍團 Black & Silver

    阿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